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官僚文化 第五節 透明化政府(中)

基於道德,去履行自身職責?這是大多數人,都認同的感官。


真相一、在「有限道德」下,履行自身的職責。
真相二、在「履行職責」下,能夠獲得的利益!

因此?

這發展出「人文弊端」也就是「理解事態」的變化!

這樣的情境,一旦投射在「國家、社會」的背景上,將會成為「權益」。

一個國家,組織出龐大的人力,這些人力的背景,無法一一審視;更無法有效的檢視,在道德人格的表現。

人們如何檢視「公眾進展」,這是人們切身的現象。


在常態的認知下,與我們生活相關的「公眾設施、公共關係、公開往來」,一直是「人們思維」的疑點!

於是?社會背景下,有太多不正常的背景。

發生在身邊的「不正常」現象?也無法察知,甚至無能力去判斷「自身權益」的表現。



國家賦予人們的權益?被轉換成「資本策略」時,問題將無法獲得解決!


一、要解決問題,要有龐大資金!

PS.沒有錢,就沒有提訴的權力。

二、要解決問題,要有高層權力!

PS.沒有權,就沒有解決的起點。



台灣走向「資本化」,使得「民眾權益」也被「資本化」,這樣的背景下,社會問題只能從「財富」去解決。

而高層所釋出的財富,會由「企業組織、公司團體」的集合,而優先獲得「財富」。

故此?一個以「財富發展」為前題的國家,將不能夠發展「社會福利」。



台灣在發展歷程上,受限於「財富」,而非是「物資」,為此?

在財富掌握的社會背景上,許多人完全忽略「財富」的意義為何?

常態的認定「百萬、千萬」的存款,「千萬、億萬」的股票?

人們卻忽略「不平衡社會所得」,會帶來嚴重的問題。
人們卻忽略「千萬百億的股票」,會帶來嚴重的債權。

這些「債權」要由誰去「償還」?一個社會環境中,不可能具備「過度富有」的人,創造一個「虛構的富翁(法人\自然人)」出來?藉此發行「貨幣數量」;這就是真相,而誰具備持有「龐大財富」的象徵?

必須有人,需要應用這樣鉅額的貨幣?並擔保這些「債權」,並給予這些債權人,合適的權益!

於是就發展出「資本主義」,在這種初期,沒有人懂得「社會問題」,他們只知道「國家發展」,將「公眾資源」交到人們眼前,卻不知道?「擔保債權」的使用者,失去得更多!


政府「發行貨幣」去「地方建設」這看似造福地方?其實,不然!


一、建設所需的資源

二、建設所需的計畫

三、建設所需的來源

四、建設所需的借貸


這四個疑點,一直是「問題」,而且形成了「人們在感官上,無法延伸的知覺感。」

一個公共設施的完成,將帶來巨大的利益,也造成「債權人」有資格「索取公共財產」,這種現象?一直是「台灣地區」在「社會發展」上,發生詬病!

這樣背景下,「社會發展、國家計畫」卻給「公眾權益」帶來負債,甚至因為這樣的負債?必須將「產權」轉移給「債權人」去擁有!

國家賦予民眾的福祉?卻變成是「資本主義」的溫床!

「沒錢者、沒錢者

而在「社會工作」上,又無法減少「貧富差距」的發生,這就加速「社會問題」的累積。


一、國家不能賺錢,只「負責發行貨幣、管理產權登記」

二、議員決定人們負債,只「設定負債額度、決定建設項目」

三、國家的稅收制度,只「給付公務人員薪資、加速社會貧富差距」


這樣的現況?繼續發展下去,對於國家整體,並沒有任何幫助!只會使得「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繼續發展出「高負債」的社會背景。

有負債才能夠苟活,有負債才能得生存?在法律上,又賦予人們什麼?


一、人權並不代表「公眾權益」

二、人權並不代表「社會福祉」

三、人權並不代表「人文事態」

對於人們的生存需求?僅給予「生活報酬」,不是給予「協助」的背景,來進行「使用者收費」,這等於是「

先決定你們的國家負債(從建設開始就必須付錢)
再決定你們的生活負債(從出門開始就必須付錢)
更決定你們的持續負債(從生活開始就必須付錢)

一個國家的背景,有許多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在於「負債者」的身份。

有建設活動,就一定有物資流通,必定也有貨幣轉換;物資的來源是「開發所得」,但「貨幣」的來源?卻不是「開發所得」,甚至是「虛構」,這會積累一個國家的「貨幣問題」,也會使得「貧富問題、貨幣流通」的事實?發生選擇。

一、物資不一定,轉換成貨幣,也能生活。
二、貨幣必須要,轉換成物資,才能生活。
三、物資具特徵,轉換成價格,也能流通。
四、貨幣必須有,轉換成等價,才能流通。

故此?

在選擇「國家開發」的背景,會集合各種物資,也包含「勞智人力」。

各種不同的「勞智」該以何種價格去「給付」,卻成為一種疑點?

「官僚人員」總是替「自己計畫」能夠利益自身的「機制」,來實施各種「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的要素。

一、優先持股:為保護自身,而獲得持股條件。
二、優先開採:為保障流通,而保證開發資格。
三、優先分配:為保有獲益,而進行分配條件。
四、優先利得:為保證得利,而合得利益關係。


這樣的情況下?

政府做出任何「開發、建設」,都將完全造成「社會問題」,在「稅務」不能負擔「建設、開發」的事實,但「官僚人員」仍能享有優渥的生活水平。

這樣的背景下,民眾在「資本形式」下被遭「分級、分化、分別」,產生出不同的「權益現象」,這完全是「薪資、財富」所造成的差別!

這證明了「民權」被「官僚壟斷」,官僚擁有全部。
這證明了「民族」被「官僚切割」,官僚代表一切!
這證明了「民生」被「官僚統御」,官僚優先享有!

同時;證明「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的權力,根本並未實現;而且成為「假象」,而在「創制、複決」的權益,完全被「國民代表、國會立委、政府議員」所壟斷,使得往後「無法改變、無法轉變」,一個國家的事態,往往從開始?就定下結局。

PS.有不少老人家會說,三歲看一生?意思是「看得見這個小孩的性子。」同樣一個國家,也可以「看得見」。

官僚,彼此相互分配「社會地位、社會財產、社會價值」來達成人生目標;實現竊國者大的局勢。

2003年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上台後,
中共中央黨校提出「新三民主義」:「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繫」。


自古,人們選擇出「有利於人群共存的人,來領導大眾。」

「領導」這個詞彙,獲得發揚之後?更多為了「利己」的人,可以不擇手段去「領導大眾」來嘉惠自身!

他們造成的事態?成為「國家問題、社會問題、家庭問題」的根源!


官僚是國家之本?因為你是官僚!
民眾是國家之次?因為你是次民!

在這樣的情況下?

「官僚」代表法律,法律不能變動?但「情理」卻成為一種工具!
「官僚」眼中情理?能夠動搖官僚,自能夠動搖「法律」的判決!
「官僚」作為真實;實踐官僚利己,成就「貪污」的事業的一路。


現在的台灣,缺乏有利於「民生成長」的實際政策!

老一輩份的人,都知道「中華民國」成立之初;曾經定下「交通、通信、運輸、航空、藥品、醫療」不得民營化!

但隨著「中華民國」在台灣落地生根以來?他們放棄「不得民營化」的政策,來達成「貪污事業、回扣利益、輸送包庇」的事實。

最出名的「台北市公車」「公營\民營之爭」變成「牌照管理」,來形成「公車營業執照」的管理。

從前「公營事業」轉型?目標是「免費交通、免費醫療」,卻被「官僚」的私心?將這些侷限為「榮民醫療、榮民享有」的減免優惠。

同樣有許多問題?在一個國家發展的路途中,必須要能夠改善,才能夠「惠澤民眾、優擾民生」。

取之於民?用之於自己!這就是「官僚」危害國家、危害社會,最大的寫照!


------------------------------------------------------------------------
官僚文化 第五節 透明化政府(中)


免費的交通(免費交通,增進人的行動能力。)
http://ptv.vic.gov.au/getting-around/maps/

當中國,開始加倍進展時,台灣沉淪得更快了。

中國發展免費的醫療(免費醫療,增進人的健康保障。)
http://finance.sina.com/bg/wsj-ftchinese/ftchinese/20131118/1536905969.html

中國社會保險(由「四險一金」提昇為「五險一金」)
http://wiki.mbalib.com/zh-tw/五險一金
所謂的“五險一金”批的是五種保險,包括養老保險(endowment insurance)、醫療保險(medical insurance)、失業保險(unemployment insurance)、工傷保險(employment injury insurance)和生育保險(maternity insurance);“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積金(Housing Provident Fund

「俄羅斯」開始發展「免費醫療」的社會資源!來改善社會問題。


台灣的商業保險(不該獲得鼓勵)
http://www.twwiki.com/wiki/自助式福利
不能從「國家發展」去提昇民眾福祉,而逼迫民眾必須發展「自助式福利 = 資本商業服務 = 商業保險項目」這就是台灣現況!


當這一切免費時,人們對於工作的熱誠是「錢」還是「志向」?

如何制定「社會福利」的擴大,有效提昇「國家成長、社會進步」,這是誰的責任?

台灣無法走向國際化?「背後」真正原因是「官僚拒絕台灣國際化」,就能夠保有自身的私利!

台灣產業的價格膨脹?源自於「官僚」身為股東,要從「股票分紅」中獲得更高的利益。

台灣食品安全,所發生的問題?「減少營養添加物、減少有機食品用」以「化學添加物」取代,這增加「癌症、病變」及各式疾病的發生。

台灣所發生的問題?因為「不允許說明、不准許說明、不能被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