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區域市場的構成(13) 現金普及 & 股市轉換

中華民國 Taiwan 自從 80 年代起,股市開始熱絡..........

這真的是 GDP 的價值嗎?還是一個天大的騙術!

更在民國 85 年起,發生各種炒盤、炒股、吵價的手段............



其中,不乏產業鏈上下游持股利用,不乏產整併控制產量.............都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賺取現金!

當時,有人說股票就是財產,持股越多就代表越富有!

企業發行的股票數量,本身有限度,不能無限的發售股本,就算企業整併,不允許不等值換股的發生!



在國外的企業模式?

A、集團由公司群組織,每一間公司負責產業的某部份工作!

在國內為了控股?

B、公司由集團合資產生,在進行控股模式?

這使得【金控公司誕生】

C、依據持股事實,受買股人委託股票或金融票據。


 「集團公司、公司集團、金控公司」 他們彼此的目標都是 「現金」 ,而不是股票數量。

金控公司,必須確定 「股利分息、營運利益、運轉資金」 的關注.....來控制現金流量,最多的現金流量是 「給薪市場」 ,而不是買賣交割市場。

台灣有很多 「金控公司」 是 「銀行公司」 的持股,因此?金控公司必定會注意 「薪資市場」 的調整,來有效減少薪資儲備遭到消耗;受金控公司管理、委託的受管理對象,也同樣是如此。



有人提問?

獲得現金最快的方式,是大量小額買賣,人人都能消費的小額度,並供給大量的消費機會。

ANS:販售日常消耗品、生活必須糧食、季節必須用品;這是能夠穩定持續收入,盡管這類品項,一直都消費飽和,大幅減少新參與者加入,除非尋求到相應的經營品項。


獲得現金最大的方式,是稀少大額買賣,人人都不能參與的稀少,這種機會並不容易發生。

ANS:國家建設的高昂標案、新興工業的初期回本;這不是一般公司企業就能參與,參與資格,有實際限制,使參與條件相對嚴格。

稅後淨利?是很多人,一直無法更好的原因,這讓人們擁有得一樣多或一樣少。


回顧股市 25 年來變化,會發現?長期持股的人,沒有任何一個會輸,短期持股的人?卻失去得更多。

25 年前買一股 50 元
25 年後買一股 500 元

股票增資;配股變化一股變成加配 100 股數,形成 100 倍的利潤,貨幣必然通膨?薪資市場是否也促進成長?

PS、增資前?大股戶都會大量收購散戶,避免散戶坐大,這使得有錢的人?越來越有錢,窮困的人?只能收點小錢;也有違法 「企業主」 拿公款編列名目,預先收購散戶。

這樣 100 倍淨利,這可說是 「百倍、千倍、萬倍」 的成長,實際的現金有這麼多嗎?

股票合併;兩間以上股票上市公司合併?這變化,就更複雜!要先收購對方上市股票,並取得相關經營權,才能進行合併。

股票分裂;近年最明顯得是 「華碩、和碩」 的分裂案 (華碩近月病逝一個 CFO 財務長 ) ,就會發生很多 「資產、供應、生態」 的轉型,最恐怖之處是 「營運模式」 可能完全不變。

但是財務的分割後,卻必須面對再三的檢視!

這是 「企業主、股東群,查帳技術」 的轉變,企業中有太多人脈觀念掩飾,唯一的方法是切割他們!不然就無法管理他們,而長眼的人?就會急流勇退,直接辦理退休回家養老。



不管股市如何成長?被帶動最快速的是 「消費能力不變」 而 「薪資增加」,這相較於 「明顯的通貨膨脹」 也只是 「保持消費機會」 ,對於 「物資 / 現金」 的流量?並沒有任何改善。

其中的盲點是什麼?

一、消費方式改變:付款方式多樣化
二、消費能力改變:付款條件彈性大
三、消費模式改變:付款約定不一樣
四、消費選擇改變:付款機制可運用
五、消費因素改變:付款之前可鑑賞


這些基於 「信用條件」 的放寬,給予 「信用貸款、信用卡付款、抵押付款、預定付款、比例付款」 的方式,開始廣受歡迎................

將有更多的帳面現金,可以收回?等待收回.......人們所獲得的薪資,並沒有任何成長!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狀況呢!

薪資上漲之餘,消費也同步上漲,使得 「企業主」 獲得更多 「現金」 ,維持 「資本主義」 的有效控制。

這種會否定所有人,使得所有人........始終平衡.......在原來的位置,從來未曾改變過!

不論是獲得
不論是增加
不論是減少
不論是改變

不會讓參與者?發生改變,使得他們永遠維持,這樣辛勞工作的角色!



不管發放出多少現金,社會環境不會讓人們更加成功!

轉變出

不管發放出多少資本,社會環境不會讓人們更加努力!

不管你,做過多大的努力?你永遠不會擁有得更多!

不管你,如何證明出自己?你永遠不會獲得更多的!

這是 「資本主義」 形成的策略結果,只會形成 「民眾舉債」 的事實!



結局是 「選擇債務:從不去完善債務」 或 「選擇保守:讓信用乾淨透明」

這兩種方式!

大膽去嘗試,各種付款技術的發生。
小心去選擇,各種安全保障的發生。

將人們變成兩種模式......................也劃分人們的擁有的不同?


-----------------------------------------------------------------------------
有人曾問我 「尊嚴是什麼?人權是什麼?」

價格 VS 尊嚴:你是被誰訂價?
人權 VS 擁有:你是被誰賦予?

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尊嚴,被價格所踐踏?你有尊嚴嗎?
當我們感覺?自己的人權,被別人所買賣?你擁有過嗎?

一個有希望的社會?
一個有未來的國家?
一個有前景的發展?

人們得努力,最終仍是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