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說,社會越是發展,薪資應該要越良好?
其實,依據現況來看,社會越是發展,薪資環境,卻陷入貴族文化,甚至是世襲文化中。
許多社會資源,都流入少數人手中。
例如?
一、社會教育資源的失衡
二、就業環境失衡的報酬
三、從業人員貶值的偏差
四、實際運作機制的概觀
品德教育?沒有第二次機會,這也是社會環境,基於潛規則的根源所在。
基於同類問題的根源上,沒有任何正當條件,沒有任何不正當條件,同樣都可以否定,具備資格、不具備資格的事實。
因此?薪資環境的真相是打壓,而不是調節!
有人會以就業率去說詞,解釋薪資市場的最低成本,這是一種毫無品格的思維,無法衡量人們的私心,對利益的眷戀。
社會成本越高,生活痛苦指數越高!
越是壓榨人們的勞智貢獻,問題越不是競爭,而是排除競爭者,減少競爭者的存在。
發生所謂?群體認同,群體的特徵,所涉足的權利,其所推動起的社會角色,會對整個社會環境,造成何種誘導,其誘使的現象?對群體外的人群,會造成何種影響?
因為支持,而獲得特殊待遇?
因不支持,而遭受特殊對待?
當然,整體的成因,完全取決於『角色利益』,而不是人文情境。
許多先進國家,停緩金融發展,積極發展社會秩序!迫使許多企業,必須承擔「人文道德、學術推廣」的工作,來增進思維素質。
這並沒有明確的中心思想,更多得都是「疑似概觀、表態能力、描述能力」的現象,不代表「企業水準的上升」,反而代表企業內部,道德素養的衰敗不堪。
他們做出「制約條例」或扮演「水閘門」的角色,來說明自身的資格,這不是說明正當處事的實現,是說明「挑選方式、認同方式、親近方式、潛在方式」的歸納。
使得企業付出加倍的成本,去眷養對社會毫無幫助的「特定份子」。
牽連當中「親戚、子女、夫婦、好友、買通者、 私閨」都有可能是特定份子,這些難以擺脫?更難以改善!可說是積習的結果,形成得仍舊是「傳統群落、家族群落、勢力派系」 ,長久下去,無法獲得發展,也無法改變問題。
一些經歷過「金融發展、社會運動」的國家,逐漸轉向為「社會福利制度」,仍至「社會主義模式」,目標在於「減少個人經濟需求、減少重大經濟支出」,在這樣的模式下,能夠有效保障人權,也能夠維護金融秩序,提供所有人正常安全得生活品質。
高薪是一種風險:
一、某些人,擁有異常高消費能力,就可能壟斷其他消費弱勢的經濟起點。
二、某些人,擁有異常來源消費力,就可能破壞現在經濟體制的穩定狀況。
三、某些人,擁有異常造成消費力,就可能增減未來消費方式的平衡起點。
低薪是一種風險:
一、薪資過低,無法保障生活水平。
二、薪資異常,無法健全生活環境。
三、薪資消耗,無法穩定生活安全。
發展社會福利制度,擴大稅收機制,成為一種有效方式。
增加課稅項目,更是一種有效評估消費範圍的方式。
消費範圍,能夠迅速得歸納出「消費方式、市場商品、教育水平、社會文化、道德指標」 的表現。
社會福利是一種「開闢生存空間,借出釣竿魚餌」的事情,並不是「給人釣竿釣魚、徵收釣魚費用」的事情。
很多發展中國家,難以維持社會福利的提供,採取各種就業安排,給予人們釣竿,打發人們去釣魚,使得釣魚?成為一種經濟失調的起點。
中華民國發展至今?形成得經濟環境, 落差極大,這不是城鄉關係的差異,只有收入差異,才能歸納出問題。
必須以群體關係,去檢視出問題。
越是尋求每一個過程,才能解釋「人群、社會、國家」的問題,切割問題,來作文章?那些為解釋少數人權益的起點,不會對人們有所幫助,甚至會「賣了自己的人權,去替背叛者、掌權者.....數鈔票。」
薪資,真得不是小問題,給多是亂源,給少是添亂。
經濟,真得不是大問題,給多是貶值,給少是不通。
社會福利,真得是重點,給多是規劃,給少是欠佳。
道德教育,真得是重點,重視是本份,輕視是無恥。
--------------------------------------------------------------------------------------------------
這算是貿易經濟的結尾嗎?應該會是了。
下個月?會再上刊嗎?可能不會囉!
休息很長一段時間,幾年了。
我只想告訴大家:
不要淪為人用,要有所器用。
不要失為用事,要有所公眾。
不要彰為事齬,要有所答詞。
我對社會人文是失望的
我對社會文化是失望的
我對社會價值是失望的
我對社會經濟是失望的
我對很多事情,都抱持失望!
一個抱持失望的人?並非是不成功,而是見證太多得成功,全都是無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