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1日 星期六

人工智能的載體

在 1980年代,大多數電腦設備並不具備移動能力,但流通在市面上的電腦設備,卻有 80% 都是移動裝置!

這些移動裝置有很多共通特徵:

一、數據傳輸 (電信傳輸、數位控制、信號控制)

二、衛星定位

三、運算能力

四、內建電池 (獨立運作、群集運作)

五、多元設計 (相容不同的作業系統)

六、編譯設定

七、拍照攝影 (光學電子儀器、燈光感應器)

八、磁場感測 (電子陀螺儀、地磁感應器、加速度計)

九、聲波感測 (錄音裝置)

可參考我在 Linuxxd 的描述: 如何以「電子產品」讓保齡球一定全倒!(1)Android
https://linuxxd.blogspot.com/2013/01/1_4.html
如何以「電子產品」讓保齡球一定全倒!(2)Android
https://linuxxd.blogspot.com/2013/01/2_86.html


甚至有【紅外線收發、溫度計、人體感應器、壓力感應器、電波丈量】等各種可程式......技術。

電話語聲交談 之外,為何要增加這麼多樣化的功能?這是滿足什麼用途呢?

從多方面去理解 Windows MobileGoogle AndroidApple IOS 的行動智慧發展,不難發現許多現象........

最早的用途是【汽車導航】當時【PAPAGO(民間投資)研勤科技(隸屬 國防部)Open Stree Map 開源地圖 】發展到如今?影響全世界的【航空、海運、導航、軌跡追蹤、路徑計算、電子誘導...........】各種未知技術的實現。

形成這些功能的 電子零件 被視為【關鍵技術】,規劃未來塑造機器人的基本工具。



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出現在我們身邊,對人類是否安全?

一、觸覺設計:為機器人設計猶如人類觸覺般的回饋反應,有助於機器人融入人類社會。

二、敏感設計:為機器人規劃對於環境行為,是否可預知的敏感處理方式,避免機器人的處理失序。

三、基礎開關:為人類安全條件,對機器人設置合適的開關機制,來保護人類與其他安全需要。

四、認知定義:因機器人的認識,均來自預先定義,定義機器人的工作環境,提高工作能力。

五、功能建立:以現有的電子零件、運算能力、控制載體(機器人身軀) 去建立可調節適應的功能。

六、人類相應:機器人載體對於【 以知傷害、未知傷害 】【以知破壞、未知破壞】的動作認定,需有安全規範。

七、交談能力:機器人的詞彙應對較為呆板,【相容字句、相應單字、相應辭意】的可證實,應如何編輯巨集庫,並供給其他機器人族群更新資料庫?

八、學習能力:不同於單一機器人的巨集庫,隨著資料上載到大數據資料庫中,將可以歸納分析出人類語言、人類生活、族群差異的比較。

以上敘述的一小部份,均已經在各種【社群網路、入口網站、討論網站、問答窗口、投票系統】中建立雛形,並已實施長達十年以上。

人類在建構機器人的過程中,需要建立許多不同的電子儀器,並建立出機器人的認知方法,才能夠使相應的技術,獲得良好的使用;許多關鍵技術不能夠釋出,僅能夠以【 IC封裝電路 】去販售單一功能,才能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


有意圖的定義機器人目標,可能致使機器人盲目於目標行為,預先認定安全意義的有助於生命安全,甚至是生活認知的檢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