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第104章 做事是非

學做事容易,學是非難?

寧願找「不懂是非義理」的呆員工,也不願意找「有是非觀念」對錯評論。
寧願找「安靜做事犧牲」的傻員工,也不願意找「懂探究真相」尋找事實。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天」是否算老闆?「大任」是老闆的事業!
老闆能苦其心智?來壓抑成奴!
為奴者?自然是勞其筋骨........甚至是餓其體膚......窮困貧乏之人.....
使他性情能夠堅定忠誠?增加他「積極達成、順從老闆」的旨意!



老闆身為「人」定然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能加倍利用「員工」就會更「加倍利用員工」來生財。

「天造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經常不少老闆?就莫名惹來殺機! 」甚至是惹來「記恨、怨懟」使人憎恨!



多少人?為了老闆這片天?努力的耕耘。結果被「老闆多加消費」甚至是「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就為了「老闆」這個社會階級,所呈現的現象?在增加老闆的用人利益」。

員工的收入缺陷,不是「老闆、企業主、經理人、管理職」該解決的問題!

為此?對於員工的評語是


第一次離職「很願意做事,報酬要得不多?」
第二次離職「很具有潛力,不用給太多錢?」
第三次離職「很認真學習,薪資不高即可?」

第四次離職「就開始發生問題?!甚至是「創業失敗、投資失敗」的問題;當然也有?積極的將「老闆「作惡不欲為人知」的手段」,拿來運用............。


這些流傳在「人力資源」文化的背景上?呈現出「異樣」的形式。

多少年來?台灣勞工犧牲在「就業市場」,喪失「權益者」,~千百萬、百千萬人~


甚至是「因為「收入不足」而低頭做事?沒有任何「生活穩定」可言。」

台灣勞工「吃得苦中苦,更為人下人。」,有些勞工自齬是「命賤不值錢,只能給人打工。」

犧牲衝第一的是「勞工」,分配薪酬第一的是「老闆」。

單純說「共產主義 - 專制秩序」才該如此?

但更多社會秩序的展現?通常發生在「失去」,而非是「秩序」,因為建立秩序?最快的方式是「管理發展」,管理絕不比「限制」來得有效,過多的「法規」,就會呈現出「漏洞」,甚至是「欺騙技倆、替代假象」的產生。


這種背景,一再的強調「排隊年資、輩份觀念、考試制度」,而非是「實際能力、職場推動」的培養!

「年資消滅了,工作熱誠。」在人們對於工作志向的發揮;受到年資的限制?
「輩份消滅了,職能觀念。」在人們對於工作職掌的達成;受到輩份的限制?
「考試消滅了,專業精進。」在人們對於工作專業的表現;受到考驗的限制?


為此?不得不說「年資、輩份、考驗」,就成為「資方」最有效的武器,來殺傷「工作者在薪資、生活待遇的獲得!

曾有企業主,每年進行徵才活動,而且要求「應徵對象」必須繳交「1000字」的工作論述。

結果?一個相當糟糕的現象發生了!

有企業主,從上千人的「工作論述、面試履歷」找出不少「行為依據、未來方向」!但那些寫下「有效企劃、工作論述」的求職者,卻永遠失去工作機會。



一、「有能者不用」他們的能力會成長;不論他們原來是什麼「學歷、經驗」?他們「積極進步、提高知識」,快速的超越「企業」原地踏步的文化,反過來「指導管理職」,因此?在面試時,發現有這種特質者?會被拒絕採用。

二、「有志者不用」他們積極的培養自身,對於工作志向的「產業」上,要有全面通達的能力,這點造成「面試者」,只要顯示出?對於「整個產業現象」有極度理解時?也會被拒絕!

三、「有誠者不用」因為誠信的人生原則,使得「管理職、經理人」必須同樣「誠信」,但這是不少「企業主」最恐懼的事情!畢竟太多「誠信觀念」充斥職場時?就必須相對去釋出「企業利益」給工作者去擁有!



因此?「這三類的工作者」反成為「企業」,認定的自我侷限,有效的造成「企業主減少收益」,認為是降低「資本市場」達成「工作效益、增進收入」的背景。

這就是?身為「資方」,最大的行為嗎?

-------------------------------------------------------------------------------------

一個國家,若不能有效脫離「資本主義」,有效的保障「民生安全」,將使得「資本市場」在「民主社會、共產社會」之中成立「第二政府」,來達成「資本操作社會」的實際現象!

因此?

世界各個「先進國家」,都積極管制「資本金元」的認可,並辨別「市場貨幣」進出的存在,來證明貨幣價值,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交易,可以從貨幣量去交換到其他「物資」。


但自由經濟市場,幾乎是各種「交易買賣、貨幣操作」的溫床?形成異常經濟,物價失效的背景!

為此?

不少人,一再的思考「金融管理、貨幣投資」與「票據價值、洗錢策略」的不同之處?


以大多數人,在投資行為上的接觸?可以擁有的機會,是在金融市場上?

而收回貨幣的機制,卻在市場消費行為,因此?消費市場的存在,要採取什麼機制? 才能夠證明「消費行為」所回收的貨幣,確實具有「價值」?


這是一個「經濟自由市場」,那一切問題,都採取「資本策略、功利價值」來作為最大解釋。

因此?並沒有太多人,懂得「金融市場」在實際管理上,具有什麼「條件、規則」,甚至證明「貨幣兌匯」的市場差異!


為此?貨幣兌匯的證明上,仍是採取「物元價值」 去決定,還是市場「炒做方式」來定義?

這也難以證明,畢竟沒有「即時經濟\即時市場」的認定;就連「股票、期貨、票據」也都不能證明?

這些對於「市場貨幣」的爭取,並不證明「工作者」所獲得的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