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區域市場的構成(5)經濟互動

經濟的源頭是「證明價值,而不是標價。」 價格由市場消費順序決定
經濟的實體是「流通物資,而不是售價。」 物資由需求層級決定消費
經濟的運用是「互通有無,而不是高價。」 流通由經濟常態事實證明


在台灣有太多人,被貼上「價格、價值、價碼」來標示「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組織、一間公司、一個企業、一個市場、一個地區、一個環境」的利益。

這樣,正確嗎?



隨著人類在生活文明的進步,人們對於「貨幣」的運用,越發出更多複雜的模式,在這些模式當中,有許多漏洞..............

這些漏洞,被「政黨、政權、政治」把持,若這些漏洞,成為一個「國家」遭遇攻擊的最大事實,又無法反擊時?在這個國家的內部;將發生更多毫無「道德倫理、人性良知」的事態。

因此?對於貧富管理的均衡,一直是最大的問題。

有人可以「不勞而獲,吃喝詐騙。」
有人可以「無罪推定,逍遙法外。」

有人必須「辛勞一生,仍無依靠。」
有人必須「血汗付出,仍無所得。」


一個社會環境,發生太多異常事件;這些事件,都源自於「人性」,在運用各種環境利益,而誘發出來的事態。


在經濟能力的發展上,做出調節的是「附與薪酬」的原則,引發問題?

如何擁有合理的薪酬,在累積社會成本的代價,是如何交換!



為了合理的價格,公平交易的基礎;在一個國家發展歷程中,發生所謂的「經濟控制」一詞,並不代表獲得經濟利益的人,對環境具備貢獻,而是他門職掌了經濟流動的一部分過程。

經濟過程的發生,使得某些人,比平常人更加富裕;這不代表,他們比其他人更努力。
該是說他們的富裕,造成其他人的貧窮,使得其他人?必須替富裕的人,背負他們的努力,使得富裕的人,能夠繼續站在經濟的頂端,來擁有更多人群利益的集合。

這樣的情況下,其他人?沒有富裕的機會,去改變一切...........

除非?創造出更多貧富差異的層級,也就是創造出更貧窮的一群人口,讓他們去背負貧窮的責任。

這使得消費選擇,決定出貧富事實,也就是貧富能力的限制。

這些限制越多,造成各種貧窮現象的不同,也使得富裕,成為一種夢幻;因為連最富裕的人,都必須負擔更多的債務,才能夠顯示他的富有;當富裕的人,都必須負擔,難以想像的債務時,一般人?又如何避免自己負債?這成為一種不富裕的生活,才能擁有不負債的生活;這也意味?富裕的生活成為一種缺憾。

富裕的人,利用其他人的「生產能力、償債能力、消費能力」來運作經濟資源。

這樣的經濟環境,造成更多衝突,形成利用衝突,來創造異常利益的理由,延伸出更多貧富事態。


能否解決貧富差距?

這成為「不解決富人債務」的一個重點,中古歐洲的官僚們,流行一句話:「只有破產的富翁,沒有餓死的窮人?」這意味,所有人都都是貧困的,或說?在那個時代,貧窮人生活的基礎,。

當時的歐洲,對於經濟一詞,是非常的冷漠;賦予人們的生活條件,卻相較的開闊?

在應用交易原則上,也相較簡單,「一手交貨,一手收錢?」並非如此..............

當時的交易,也就是現在的「期貨交易」的基礎。

農夫收成的季節之前,估算之前農地收穫的「配額、品質」,來規劃出市場價格?

結果是「城鎮、都市」,只是商品轉介的一個中繼站;也成為商品估價的起點。

這些估價?也成為貧富差距的起點,當時的歐洲皇帝,做出非常有趣的經濟措施;就是「富人」必須負擔貧窮人的吃喝,意思是?

富人「必須承擔社會責任」不願意承擔社會責任的富人,就必須面臨破產的結果,這在歐洲稅收策略上,這也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發展雛形;其實?

這也增加「富人逃稅、收稅條件」的複雜。

富人逃稅,因為不願意負擔他人生活,而設想出各種「逃稅技巧」。
收稅複雜,對於不願意負擔社會責任,而設立出各種「徵稅條件」。

在這種現象下,大家會發現「繳稅」是一種「紀錄收入、計算收益」的方式,同時證明「經濟過程中」富人賺取了多少財富。

在現代稅制的模式下,有很多不合理的徵稅制度,造成貧富差距的日益擴大;也有很多必須徵收項目,沒有進行規劃,使得貧富差距更加嚴重;甚至是一些不該繼續徵收的稅務?也該停止徵收。

PS:繳稅紀錄,可以證明很多商業過程中,累積的財富是否正常,一切不正常的財富收益,都能夠由常態的稅制中,獲得證明;不能在稅制中證明的事實,就採取強制介入,甚至是總收益比例的徵收,來降低的財富收益異常。


中國古代 「大赦天下、太平免賦」 的基礎,也只是「粗米、麥酒」,並非全然免責。

大赦天下:釋放罪責較輕的罪嫌
太平免賦:不徵收米栗貲重的稅

亞洲大陸的稅賦文明起源,是「糧食徵稅」和「造酒」,一些高等工藝技術,全然是掌握在中央控管。

政府的稅收制度,能夠顯示出「財富收入」的狀況,對照社會「貧富人口比例」,可以由其中?找出社會環境的落差因素,更能夠證明「薪資報酬」的實現?是否合理。

以所謂「職業類別」去判斷收入,這是毫無專業可言,也毫不合理。

從所謂「產業類別」來判斷收入,這也毫無正當可言,是並不可信。

正常的薪資收入,必須由納稅結構中訂定,而且這種制定模式,必須是「採取基金制度」的計算方式;是「計算方式」才能賦予合理報酬,而非是「管理方式、分配方式」而發生的漏洞;當然必然會有人採取逃稅,來造成計算缺失。



當具備收入後,社會環境的「市場估價、消費估算」是否合理?又成為困擾........

使得「納稅比例」,成為一種有趣問題。

各種不同的商品,代表一個家庭,在常態生活的需求。

各種不同的生產,代表一個地區的競爭能力。

各種不同的估算比例,代表一個生產商品,在經營過程中,做出的經濟策略。

任何一種民生物資,都是相互組合,來滿足社會環境的需求。

在各種商業經營的過程中,早已證明,沒有永遠的獲利,也沒有永遠的收益;這使得「追求高收益、追求高報酬」成為一種錯誤的經濟理念。



灌輸人們?拼經濟,造成的結果是「社會動亂」
灌輸人們?拼財富,造成的結果是「違法逃稅」
灌輸人們?拼財力,造成的結果是「異常融資」

經濟過程中,有太多,不能夠檢視的經濟實體,一直都發生,在生活的當下。

如何學習檢視經濟規模,並且不學習經濟技術,來達成經濟實現,這成為一種最正確的經濟互動。

一、經濟技術,未必適合,並有利於人們。
二、經濟實現,未必實踐,並有助於人們。
三、經濟事實,未必有利,並有益於人們。

每一種經營過程,都有相較不同之處,這構成的經濟事態,人們能夠檢視?

一般人們,無法檢視出「經濟過程中有任何漏洞」,他們只懂得自己的儲蓄?是否有能力消費;及尋求增加收入,提升自己的消費能力。


經濟過程中?有許多騙術,一些經濟週邊的產品,更是騙術之冠,不僅僅是騙術,甚至是騙術中的「合情、合理、合法」。

合情:你情我願,一切按照合約進行。
合理:常理解釋,一切實踐普世價值。
合法:合法騙術,一切依據法律保障。


我們生活在經濟規模的當下,不得不對經濟實踐的過程,做出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