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單一電晶體的情況?一個電晶體儲存數據的長度,所以?我提出一點真實問題。
【 Bit :早期錄音磁帶的一個短節 15分鐘】這種磁帶寬兩指節,長八釐米。
【 KB :早期錄音磁帶的長節錄 30分鐘】曾聽人說過 第一種 KB磁帶 是長達 1KM ( KM 長度單位公里) 的單面油脂金屬磁帶
【 MB :早期錄音磁帶的總長度 一公里 (雙面、單面、雙軌、多軌)】
【 GB :早期錄音磁帶的多軌磁帶 中科院 有引進過一台,七年後被 500MB 、 1GB 陣列磁碟 取代。】
以上為【1980年代】大型電腦的記憶體設計典故。
第一種電子儲存設備是30MB的磁帶機箱。
經過十年時間?
第二種電子儲存設備是120MB的磁盤硬碟,這是大多數 HD 硬碟的基礎技術,也是磁碟機、磁片機的基礎;先有硬碟機,才有磁碟機。
約二十五年前,硬碟規格只有4GB 這影響著許多問題,若說【處理器】的線性結構,只有 4GB 嗎?聽懂這句話就沒白看這一篇。
【記憶體】達到【4GB \ 8GB \ 16GB】的現在?
【儲存媒體】達到【1TB \ 2TB \ 10TB】的現在?
格式化所得【4GB】是否真得【儲存 4GB 容量的字符】是否同【儲存 4GB 容量的影音】理解這一句就懂得線性結構的塑造。
根據電子信號效率來講?
電子在物理穿透效率越高,信息傳遞得越穩定,【1TB】要承受【多少次 1980 時代,多少長度的磁帶複寫?】
答案:你得先學懂【物理結構】的設計來由!況且?電子密度和電晶體密度也成為疑點,因為電晶體會因電壓、電流的複寫引起【熱失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電腦運行多少次,必定發生的疏失】。
筒狀留聲機 (備註:不覺得 愛迪生 發明留聲機,該說他從別人手中買到技術。)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留聲機
人類發明的第一種可實質記錄的工具 筒狀留聲機

航海家金唱片、黑膠電唱盤
https://zh.wikipedia.org/zh-tw/航海家金唱片



人類在物理科學的發展上,累積各種應用科學的實踐,盡管很多物理現象都只是【一麟半爪】,卻足以組織出 電腦功能【邏輯】【順序】【歸納】【支點】【結構】,使得人類建立出【高等文明】的起點【積體電路】。
【電子紀錄 格式化 技術】的背後,藏著不少秘密!
單一區塊【 1 Bit = 1 KB = 1 MB 】的實現,早在 1970年代就實現所謂存取一次性完整長度也是【電子信號】。
形成【長度概念 = 信號長度】塞進【單晶體】【單盤一軌】的現象,多少磁軌,多少長度,多少電子資料;這就是【單晶體數量、電磁紀錄】形成特徵。
單軌磁碟、單盤磁帶【 容量 = 格式化 = 磁軌標籤 = 磁軌軸線 】還未計上讀軌
電晶體、快取記憶體【 容量 = 電子信息 = 電子時間 = 放電時間】還未計上電路
【大強子對撞機】是電子穿透物理過程的極致。